目前健保局有提供六個月一次共四次,到兩歲的的早產兒追蹤評估(極低出生體重早產兒出院後的追蹤檢查工作)。基本上早產兒追蹤項目有生長發展評估、眼科追蹤、聽力評估及心智發展評估等四個大項。
■ 生長發展評估:每次打預防針都有量身高、體重和頭圍。修修大頭一直維持在90-97%,而身高和體重都是在20-30%。基本上只要對照生長曲線,在合理的範圍,不要大起大落就是正常的。
■ 眼科追蹤:去做兩次視網膜追蹤都是正常的,不過也只是代表視網膜是正常的,一般小孩會出現的斜視、近視、遠視、散光等可能性還是會存在。(視網膜檢查,當下拔拔麻麻一定覺得很心疼,因為要點藥水讓瞳孔放大,再用夾子把眼睛整個撐開,小朋友當下都會大大大大哭的.....建議不忍心的麻麻不要跟進去)
■ 聽力評估:有去做聽力檢查,正常。(讓小朋友在睡眠中,戴耳機,測試聽到聲音時腦波的反應)
■ 心智發展評估:這三次去都是做心智發展評估。長庚用「貝利嬰幼兒發展測驗工具」(Bayley scales of infant development;簡稱BSID)來評估早產兒在粗大動作、精細動作、語言、人際互動及認知發展。
06個月 (2010/05/20):認知MDI 102(6M)、動作PDI 88(5M)
12個月 (2010/11/25):認知MDI 96(11M)、動作PDI 77(10M)
18個月 (2011/05/12):認知MDI 89(17M)、動作PDI 103(18M)
這是修修三次的成績,12個月的時候,分數比較低一點。第一次六個月時因為還不會爬,所以肢體分數較低。一歲的時候,因為還不會走,所以也是肢體分數較低。這次因為修修對於平面書本的東西無法指出來,也還不會說話,所以認知的分數比較低(正常範圍裡的最低分)。這三次的評估,分數算是在正常值內,只是有些項目偏低而以。不過,有些項目我是覺得只要透過訓練,大部份是可以學會的。另外診療師跟我們解釋,因為小孩上學後,大部份必須透過平面的東西來學習,所以要開始訓練修修對平面的東西的耐心,不然以後容易無法集中注意力在書本上。
每次評估前,診療師都會先跟拔拔麻麻解釋,有些項目小朋友不會,不用太擔心,這只是評估,並不代表小朋友有任何問題。其實,每次進行的時間大約快30分鐘吧,這次因為修修不會的項目或是沒興趣的項目比較多,所以到後面就快要失控坐不住了,到處跑來跑去。
網路上文章和其他媽咪寫的早產兒評估文章:
- http://mypaper.pchome.com.tw/ohya71828/post/1322146295
- http://blog.yam.com/n24590357/article/37961231
- 林口長庚新生兒醫學中心專刊 - 早產新生兒出院後衛教中心的追蹤
◎林口長庚新生兒科早產兒個案管理師 余慕嫻 ==>跟我聯絡的個案管理師 - 林口長庚新生兒醫學中心專刊 - 職能治療師在新生兒早期療育的使命與角色
◎林口長庚復健科職能治療師 黃慶凱 - 林口長庚新生兒醫學中心專刊 - 守護小小生命,創就遠大未來
◎林口長庚新生兒科主任 林瑞瑩 ==>修修在新生兒加護病房的主治醫師
早產兒基金會的資料:http://www.pbf.org.tw/html/b01-4.asp
『早期發現:早期治療』
早產兒出院後的定期回診對追蹤檢查非常重要。為了克服出生時生理條件的差異,出生體重小於1501公克的早產兒在矯正年齡兩歲以前,需要更充分的環境刺激、訓練機會、促進發展。此時,家庭環境的配合、家屬的支持、相關教養知識的瞭解、處理技巧的諮詢就更顯重要,這些都可藉由早產兒追蹤門診提早發現問題,讓專業的醫護相關人員幫助父母進行評估,進一步提供給早產兒更好的發展環境與機會。
『兩歲追蹤』
有鑑於此,基金會於民國1995年8月起,在台灣北、中、南陸續開辦七區「極低出生體重早產兒出院後的追蹤檢查工作」。配合新生兒醫師、兒童發展心理師及個案管理師等專業人員,於矯正年齡6、12、24個月時返診進行評估,及早發現問題、及時做適當處置或轉介至眼科、耳鼻喉科、復建科、早療…等機構,期待將早產併發的後遺症減至最低,並獲得完善治療。
『五歲追蹤』
為能協助瞭解早產兒於學齡前之適應狀況,本會於2006年8月起,提出「極低體重早產兒五歲追蹤計畫」,此時期的評估重點放在對學習的影響上,如:注意力缺失、過動、語言及理解問題、動作協調、視力狀況或是學習適應不良等問題。期盼藉由學齡前的相關評估,協助極低體重早產兒為就學做準備。
『全國性三年服務計畫』
考量極低體重早產兒出院後追蹤檢查之重要性,為能普及全國,本會自2009年起推行「極低體重早產兒全國性三年服務計畫」,將追蹤檢查評估模式與及時轉介概念,推廣至台灣北、中、南未曾進行追蹤檢查的醫院,甚至於台灣東部,照顧全國更多有需要的早產兒。
留言列表